《论语》中有这样一句话,“子曰: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。说的是不在那个位置上,就不去插手那个位置上的事。这句话表面理解起来并不复杂,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其必要性。近两年经历的很多事情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。我用两个例子来解释我对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的理解。

首先还是说一下当下G2之间的矛盾冲突——贸易战。

G2冲突中的中国

G2贸易战的几轮升温降温牵动着全球的金融市场。这件事深层次反映了全球分工带来的分配和结构性失衡。当全球经济好的时候,大家分工协作,全球经济一体化,共同把蛋糕做大。但是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这十年间,全球化分工带来的结构性失衡始终无法解决,那么这样的矛盾自然会在蛋糕不够分的时候激化。在中国的角度来看,是很不愿意去走逆全球化的道路的。中美经济互相的依赖度已经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,贸易战对双方都不会有好处。从全球的角度来看,撕裂的一体化也是一场灾难。

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激化,东西方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分歧。西方政治家选择的是更加现实更加贴近人性的路径:撕裂一体化,本国利益占主导。而中国选择的是比较理想化的路线,大家坐下来协商解决问题。中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方式,从道德的角度看起来很优秀,符合一贯的大国形象,但是这种方式太过于理想化,不够贴近现实的人性。

现实是:中国在第三轮全球一体化浪潮当中是红利的受益者!作为受益者,你在道德的高点去跟利益受到侵害的人去讲道德、讲情怀,别人会很绅士地告诉你:先给我利益,然后咱们再谈情怀谈未来。这就是所处的位置的特殊性,让你的道德和情怀变得空洞。

所以,在我看来,中国保持现在的恩威并施的外交思路很好。道理要讲,但不是讲给美国听,而是讲给世界听,既要在世界面前“装”出大国形象,也要做好谈崩后勒紧裤腰带迎接逆全球化的准备。

职场当中的我

其实在职场当中,2018年我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意识得很深刻。我把老板当成创业伙伴,我觉得看到什么都应该说,简单高效直截了当,大家齐心把事业做好。但是慢慢碰了钉子,我才深刻意识到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的道理。

对老板来说,我是好的创业伙伴,但是买单的毕竟不是我!当企业发展遇到分歧的时候,谁能保证自己的战略眼光百分之百正确吗?没有人。所有的决策无非是一种取舍,取谁舍谁,究竟选择短期利还是长期利的问题。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,所以理论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。

那么这个时候,让付成本的人做决策是最正确的选择。因为一旦路线错了,老板是自己买单的,他自己做的决策自己承担后果,这是成年人世界的游戏规则,他不会有更多怨言。

所以2019年我也一直选择少说话多做事。在小团体创业当中,决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,它需要一定的独断。所以尽管我还是能看到许许多多的问题,我仍然选择多做少说,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激发研发部门的工作动力、统筹研发进度,在公司需要的时候提供助力。在我的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方向相近的时候求同存异,让老板去做企业的战略决策。在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剧烈冲突的时候选择功成身退。

这就是我所理解的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,一种看似简单但是极其必要的相处之道。

分享到